生物學遺傳病口訣防控新發突變單基因遺傳病 基因篩查技術成重要武器
卵巢早衰(POF)是指卵巢功能衰竭所導致的40歲之前即閉經的現象。特點是原發或繼發閉經伴隨血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和雌激素水平降低,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一系列低雌激素癥狀如:潮熱多汗、面部潮紅、性欲低下等。婦女的平均自然絕經年齡為50~52歲,絕經年齡存在著種族和地區分布的差異,但其絕對值相差不大。Coulam等總結1858例婦女的自然閉經情況,小于40歲的POF發生率為1%,小于30歲的POF發生率為1‰。原發閉經中POF占10%~28%,繼發閉經中POF占4%~18%。徐苓等發現北京地區婦女POF發生率為1.8%。由此可見,POF在臨床上并不少見。
【醫線傳真】◎本報記者 羅朝淑 通訊員 劉 闖20(遺傳病能篩查嗎)22年9月12日是第18個“中國預防出生缺陷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防治出生缺陷,促進生育健康”,我國是人口大國,出生缺陷患兒絕對數量多據統計,近年來每年出生缺陷病患兒高達20多萬例。
如何做到早診斷、早發現,防出生缺陷于未然?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荷鳳遺傳和變異都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是繁衍和進化的基礎,因此人類子代出現新發突變也是一個普遍現象2017年,《自然》的一篇論文發現,任何子代都存在平均70.3個新發突變基因;子代新發突變與父母年齡成正相關,父親每增加1歲,孩子增加1.51個新發突變基因;母親每增加1歲,孩子增加0.37個新發突變基因。
因此,夫婦(遺傳病能篩查嗎)高齡尤其是高父齡是新發突變的絕對危險因素黃荷鳳介紹,如果新發突變發生在特定的致病或疑似致病基因位點,就可能導致疾病發生這類基因新發突變,是絕大多數單基因顯性遺傳病的發病原因據估算,新發突變導致的單基因顯性遺傳病的人群發病率約為1/270,是唐氏綜合征的3倍。
按照我國一年1000萬新生兒分娩量計算,每年因新發突變導致的單基因顯性遺傳病患兒可能超過3.7萬人黃荷鳳透露:“雖然對于單基因隱性遺傳病,如地中海貧血、遺傳性耳聾、苯丙酮尿癥等攜帶率高的疾病,我國已有了擴展性攜帶者篩查等較為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技術,我國對新發突變的單基因顯性遺傳病,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出生缺陷防控體系,防控(遺傳病能篩查嗎)相對薄弱。
胎停育是指胚胎發育到一個階段發生了死亡而停止繼續發育的現象。受精卵就像一顆種子,要經歷一系列復雜而奇妙的過程,才會最終成長為一個健康的寶貝。如果,在最初的階段,受精卵出現發育異常而自動終止了發育稱之為“胚胎停育”,胚胎停育是自然流產前的階段,胚胎停育后如果被母體自我保護性的排出體外稱之為自然流產,如果排出失敗而殘留在宮腔內稱之為稽留流產。
”“由于是新發突變,胎兒的父母表型正常、血液檢測基因型也正常,一級預防無能為力而且這類疾病常常沒有家族遺傳史、多表現為散發突發,有不良孕產史才被發現”黃荷鳳認為,針對新發突變的單基因遺傳病的出生缺陷防控,更需要主動出擊,最高效的手段就是產前基因篩查。(遺傳病能篩查嗎)
但現有技術條件下,對以新發突變為主的單基因顯性遺傳病的產前篩查較為困難黃荷鳳解釋,一是單基因遺傳病種類多達8000種,單個疾病發病率不高,究竟需要篩查哪些突變尚不明確二是缺乏有效的篩查技術手段血清學篩查不能用于單基因遺傳病檢測,影像學檢查也只能解決一小部分問題。
黃荷鳳認為,針對新發突變可以導致胎兒結構異常的單基因遺傳病,孕中晚期影像學常能發現“對這類新發突變,應該考慮將篩查時間窗口前移,在孕12—16周甚至更早就可以進行無創產前篩查,為產前診斷和臨床決策留出充足時間。
”黃荷鳳說但還有很多新發突變單基因遺傳病在孕期常常沒有明顯的超聲異常指征,現有產前影像學、生物化學產前篩查手段對這類疾病不能準確(遺傳病能篩查嗎)地檢出,可以在孕早期進行基因篩查“目前,基因篩查技術是防控新發突變單基因遺傳病的重要武器。
”黃荷鳳說,基因篩查陽性的孕婦要及時行羊水穿刺進行一代測序,一旦確診需要進行遺傳咨詢后再做臨床決策黃荷鳳說,隨著測序技術的進步和價格下降、高度自動化解讀能力完備和遺傳咨詢水平的提高,將來無創全外顯子測序技術也可用于新發突變單基因遺傳病的產前檢測。
來源: 科技日報
輸卵管堵塞是由于感染、炎癥、外科手術等多種因素導致的,可能引起輸卵管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受損,最終導致輸卵管狹窄或堵塞,是導致不孕的主要因素之一。該病會導致患者表現出發熱、疼痛、分泌物增多、消瘦等癥狀,多數患者可以通過藥物或者是手術的方式治療疾病,避免(遺傳病能篩查嗎)疾病更加嚴重。